跳转至

古人识字的特点

我2020年5月中旬在一个家长群里讲了一次“怎么给自家孩子DIY识字材料”。当时没有讲稿,最近我挑了几个话题,表述出来。

今天讲一下古人识字的特点。

集中识字及其专用教材#

古代识字跟现在的语文课识字最大的区别是,古代是集中识字。张志公先生说:

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工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作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集中识字,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有限篇幅的材料,尽可能快地认识一批常用的字。

古代启蒙集中识字所用的材料,宋代以后主要是“三百千”和各种“杂字”,都是专门为集中识字编写的专用教材。

“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虽有重复字,但内容充实、精致、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更常用。而《千字文》《百家姓》是没有重复字的韵文字表,特别能体现“集中”的特点,既有识字的作用,也有检测的作用;但缺点是比较单调、难解。

“杂字”包含各种分类编排的词汇、韵语、杂言、韵文,有些与特定职业有关,如商业、农业。如《山西杂字必读》,是“晋商”的本土化教材,实用,容易理解:

人生世间,耕读当先。生意买卖,图赚利钱。学会写账,再打算盘。天平戥子,纸墨笔砚。升合石斗,一秤两端。明千明两,不哄不瞒。冷蒸热卖,现吃现端。

(以上同见《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巩固识字的读物#

还有很多内容丰富的巩固识字的读物,

  • 训诫类的《弟子规》《昔时贤文》《小儿语》等,
  • 掌故类的《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
  • 为作诗赋做准备的《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等。

韵文助读#

这些集中识字教材和巩固识字的读物,绝大多数是韵文。韵文是为了助读。孩子首先要读熟材料,至少听孰,才可能通过材料识字——把音和形联系起来。

概括#

古代识字教育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

  • 分集中识字和阅读巩固识字两个学习情景;
  • 集中识字主要使用专用的集约型材料,包括精致的韵文、韵文字表、本地化杂字等;
  • 阅读巩固的材料丰富、多样,并作为阅读、写作的进阶;
  • 多数是韵文,少数是浅近的散文/半散文。

上面这些特点,现在都还值得借鉴。

集中识字和字表是为了效率。在这个方面,我们现在还可以用高频字表、计算安排学习的材料和进度,来减少无效的重复;现在有基于儿童阅读语料库的高频字表,古代是做不到的。

在助读方面,除了韵文助读,我们现在还可以听材料录音、用计算机安排随机播音、使用智能词典、用拼音注音等许多手段。

本文简单说到蒙学读物,后面我还会比较详细地介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