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语文与伴学答问 〉〉
这些是我在知乎等平台,或在这在各种群里,回答语言文字问题的帖子汇总(帖子越来越长,原来放在这里的一些已经拆成单篇,以便阅读)。其中很多观点和材料亦见于我的其他短文中。有改动,并附原文地址。
“打他三下”等词属于省略量词还是省略宾语?#
汉语中:“打他三拳,踢了他两脚,看了他两眼,见他一面,打他三下”等词属于省略量词还是省略宾语?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有:一条鱼,三只羊等用法。那么常说的:打了他三拳,踢了他两脚,看了他两眼,见一面,打三下。这样的词语,属于量词缺失还是宾语缺失?如果说:打了他三个拳,踢了他三个脚,别扭。但是说:“见他最后一面,见他一面”见了两次面,中间加“次”就通顺些了。但是说“见了他两次面”也有些别扭。看两次眼,也别扭。而打三下,这个三下,“下”字明显是量词。可是后面省略的是什么呢?打三下什么呢?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答】
“打了他三拳”,“他”是宾语;“三拳”是数量短语,做补语。
“打他三下”“打三下”什么也没有省略。在自然的语言实例中,一个词在A词性的位置上它就是A词性,在B词性的位置上就是B词性。不能倒过来,先确定是什么词性,然后碰到不好解释的情况就说是“省略”“活用”什么的,“不好解释”只能说明这个语法体系本身不够好
当然,这么说有些粗暴。可以看现代汉语教科书
这里用逗号还是顿号?#
【原文】希望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紧扣当前重点工作、创新举措等内容精心选题、提前谋划,……
【疑问】“精心选题” 后面的顿号使用是否正确,感谢解答!
【答】
并列谓语/分句间用逗号。
参考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标点符号用法〉解读》(语文出版社,2012):
“这也太难了”中的“也”是什么词性?#
副词表示强调? 助词? 如何表示“和什么一样”,那这个词很多用法里并没有上下文拿来比较的
【答】
抄书,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1999):
〔副〕
…………
- 表示委婉的语气。去掉‘也’字,语气就显得直率,甚至生硬。
音量~就是这样了,不能再大了|这张画~还拿得出去|我看~只好如此了|~难怪她不高兴,你~太不客气了嘛!|情况~不一定会像你说的那样吧!|你~不是外人,我都告诉你吧|节目倒~不错|写了几次,总~写不好
社群用户问:针对10个月的孩子有合适的识字方法吗?#
可能早了些。多跟孩子一起读书,读到他也想读书的时候,就可以识字了。
如果想知道孩子有没有识字兴趣, 可以隔一阵子用指读的形式跟孩子读一读, 让他感受字和音有对应关系。 这时候如果孩子想读,可以尝试认读。 当然孩子可能只是偶尔好奇。不必勉强。
"车"作为动词表示"车削"的由来是什么?#
「车」作为动词表示「车削」的由来是什么? 古文中,「车」并不包含「车衣」、「车零件」、「车工」等词组中「车」的意思。从什么时候开始,「车」有这样的用法了呢?是车床传入国内时的翻译问题吗?为什么这么翻呢?如果不是翻译问题,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仅因为「轮子」就联想到「带轮子的机器」好像过于跳跃了。
【答】
大概是从“车床”来的。也可以说是老用法:
明·馬歡《瀛涯勝覽•柯枝國》:“其珊瑚枝梗,其哲地論斤重買下,顧請匠人剪斷,車旋成珠,洗磨光淨。”(《漢語大詞典》)
车床是通过旋转的方式加工工件的,所以车床也叫“镟床”,“车”一下就是“镟/旋”一下。
转轮、转轴式机件,或带有这类机件的机器,常叫什么车。汉代有“翻车”,一种水车;宋代称船的叶轮为“车”。它们的工作有时也叫车,比如用水车取水就叫“车水”,用缝纫机(针车)缝线也叫“车”。
以上主要参考《汉语大词典》。
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何满子”人名怎么读?#
《蒲柳人家》里的何满子,我语文老师读作何满子(zi第三声),听起来何满子仿佛刚去了一趟日本。我的认知里一直是何满子(zi轻声)。
之前也有看过一篇关于变音的文章,但是实在想不起来,请问关于汉语变音的规则有哪些,何满子又该怎么读呢?
【答】
你老师读zǐ可能是对的。
“满子(zǐ)”指最小的儿子,“子”是实词。现在南方称最小的儿子叫“满崽”,“崽”就是“子”。《蒲柳人家》说到“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棵苗”,我猜刘绍棠的用意是:他们家觉得河满子可能也是最后一个男孩,所以这么取名。
另有曲牌名“河满子”,得名于唐代歌妓河满子。(与日本女性名“某某子”同源?)可能古代最小的子、女都可以叫“满子”吧。
又,名词后缀“子”读轻声不是“音变”,如在“桌子、椅子”中。
“翘首”的“翘”读什么?#
【答】
读qiáo。
翘读qiáo和qiào,是文白异读,可以通过语境判断。
文读qiáo,如翘首、连翘。木头干后变形也叫翘。
白读qiào,如跷二郎腿、翘辫子、翘尾巴。
禽滑釐怎么读?#
【答】
禽滑釐,读qín gǔ lí。《辞海网络版》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这两个在线词典有注音:
女儿叫杨曌,这个曌字真的不能用吗?#
【答】
可以用。《通用规范汉字表》里有这个字,7860号;也没有挑战公序良俗的意思。
当然,从方便孩子、不给孩子找麻烦、照顾孩子的感受来说,用武则天的字可能不是太好。我以前的一篇短文说到类似的问题:《二〇二一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你家孩子“撞名”了吗
手写体拼音哪里能找到完整且标准的?#
小孩放假了,老师要求写字母拼音,找遍了淘宝所有的描红或汉语拼音类的教材都是印刷体的,教授手写体的没有,广大的知友,谁有资源请支援一下,哪怕是图片也可以,至少自己可以打印了描写
【答】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但是据说,现在西文手写体主流已经不再是老派那种斜体,而是接近印刷用的等线体,也就题主说的小学语文教材上那种字体。
教材让孩子那么些,当是慎重考虑过的;至少识写一致,比较省事。
具体细节可以参考以前的两个回答:
汉语拼音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将来会否取消?#
比如,如今写为ju,将来写为jü?
【答】
就现今实际来看,《汉语拼音方案》有很多不便之处,但它“规格”太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改了。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原先的一些设计(如ü)造成如今使用不便的问题,可看看我以前的一个回答:当初创制拼音的时候为什么不用v而用ü?(汉语拼音方案的一些问题)
并列多项引语可以只用一对引号吗?#
多个引语并列时,把所有引语排列起来中间用顿号隔开,然后外围用一个大引号引起来,这种写法是否正确?
比如:
• 此iPhone上的 “日历、Safari浏览器数据、股票数据、提醒事项” 和 “通讯录” 将被上传,并且与iCloud合并。
• 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 字一般用于量词和 “半、千、万、亿” 前。 “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 这人不但不想着解决我的问题,还“态度消极、问东答西、回答文不对题”,我一定会投诉他的。
以上句子里引号的用法是否正确?
【答】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标点符号用法〉解读》(语文出版社,2012)是这么说的:
从经济美观的角度出发, 在同时引用大量同类并列成分、 而并列成分本身又比较简单的情况下, 可以将多个并列成分放在一组引号之内。 这时, 由于没有了引号的间隔作用,并列成分之间应使用顿号隔开。
对应举例为:
③ 这段话使用了 “大、 小” “高、 低” “远、 近” “粗、 细”“正、 反” 等一系列反义词, 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描写了竹子的特点, 语言简练而又鲜明。
④ 以 “ 氵” 为偏旁的汉字往往在意义上都与水相关, 如“ 江、 河、 湖、 海、 清、 汽、 汗、 汉、 瀚、 沟、 沉、 浮、沐、 浴” 等。
据此,我这么改提问中的三个例子。第一例改作:
- 此iPhone上的 “日历”“Safari浏览器数据”“股票数据”“提醒事项” 和 “通讯录” 将被上传,并且与iCloud合并。
这是因为,此例不大符合“并列成分本身又比较简单”的原则,结构各异,有一定长度,且长短不一;另,原文用“和”分割成两段肯定不合适——看起来像两项并列。
第二例中大部分符合前面说的原则,不需要改。但其中的“零点二、三分之二” “第二、二哥” “两吨、两公里” “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可以分项加引号;保留原样不改,使“局部统一”,也能接受。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都是分项加引号,只有类似第二例这样引号过多影响美观时,才需要考虑“从经济美观的角度出发”,写成“半、千、万、亿”这种样子。
第三例改作:
- 这人不但不想着解决我的问题,还“态度消极”,“问东答西”,“回答文不对题”,我一定会投诉他的。
这三个引文都是谓语,不宜用顿号分隔,也不宜连在一起。
另外,“态度消极”“回答文不对题”像是在引用某个行为准则文本,但“问东答西”这一项不像。如果不是引文,这里就不用引号。
怎么标中文书名的英文名?#
中文写作规范中,涉及到书名的中英文名时应该怎么写? 例如,《史蒂夫乔布斯传(Steve Jobs)》?
【答】
《史蒂夫·乔布斯传》(Steve Jobs)
参考《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2017)中的“英文书刊名的标示方法”和《标点符号用法》(2011)中的“书名号用法补充规则”。
yan和èr的发音#
【答】
北京话韵母ian里的a读成[ɛ],是受前面i-和后面-n高舌位影响产生的语音协调作用,这种协调作用就是语流音变的一种表现。
在北京话里,读[ər]的字开始时舌位比较低,随着卷舌,舌位也略略上升,产生一个很小的动程,这动程在去声字中比较明显,例如“二èr”,严格一些就应该标成[ɐər]或[ʌər]。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多层并列词语做定语怎么用标点?#
一系列顿号,中有一项也有并列情况还是用顿号吗?如“面临审批难、税负高、市场环境不公平、融资难、贵、渠道不畅”中(融资难贵渠道不畅是一项内的)里面还用顿号还是替换成逗号之类的?
【答】
顿号本身分不出多个层次,只能靠读解。《标点符号用法》好像没有说到这种多层级并列词语作定语的情况。(原文应该是“……面临……等情况”吧?)
或者改一下句式,使做定语的第一层并列词语变成宾语,第一层就可以用逗号:
……面临的情况是审批难,税负高,市场环境不公平,融资难、贵、渠道不畅。
定语太多使主干被隔开,不好理解。
孩子多大识字比较好?或者说怎么来评判是不是该教孩子认字了呢?#
2022-05-06
【答】
很好的问题。
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四五岁开始的比较多;也有三岁开始的。这时候,很多父母开始带着孩子为入学做准备,主要是读书;幼儿园大班也可能有意安排孩子接触书籍和汉字。——可能跟这些有关。
我想,识字应该跟读书联系起来看。如果经常给孩子读书,跟孩子共读,孩子自然想尝试自己读,也就会对汉字感兴趣。这样就有了识字的动力。而读书,实际上也是最常见的识字和巩固识字的方法。所以说,孩子“想读书”的时候开始教孩子识字可能是最自然的。
亲子共读的时候,孩子听得高兴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你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啊?”当孩子听父母读听熟后,又在父母的带读下,能读一些短小儿歌、短文时,他会很有成就感;这样也就慢慢地识字了。
当然,跟孩子讲讲象形字、会意字一类的汉字知识,让孩子感受汉字的趣味,孩子也会有识字的动力。
但是,如果孩子没有“想读书”的冲动,在读书中识字和巩固识字的机会就比较少,那么即使识字,效率也会比较低。有些孩子很小就看象形字卡,但总体上只是当图画看,当游戏玩。
先识字后学拼音,可行吗#
2022-04-21
当然可以。识字、学拼音没有必然联系。
而且拼音比较单调,一上来就学不是太好的,现在教材也是先学一些课文、字,再学拼音。
不过学字的时候你就可以跟孩子讲字音;讲字音的时候不用讲拼音,甚至也不用讲字。
比如跟孩子说:“一般的音都有四个调,比如‘八拔把爸’‘妈麻马骂’……”我记得我是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给她这么讲的。没过几天,她就能做到,我随便讲一个音,她说出对应的四个带调的音。这样就学会了四声关系。
所以,我觉得学语言与识字、学语音与学拼音,不仅可以分开,而且应该分开,学语言和学拼音最好在前。
小孩对识字卡片不大感兴趣#
2022-04-21
【问】
我还打印了您的识字材料 但是小孩没有那么感兴趣 所以目前识字还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加强
【答】
在读书中识字是对的,识字卡片一类的材料只是辅助。识字卡片主要用来复习和检测(不要频繁检测,孩子的感受不好)。
一旦孩子会自主阅读之后,就不必刻意识字了,随文识字就可以; 可以让孩子碰到生字的时候随时问(查字典不大现实,会影响阅读感受);或用铅笔做一个记号,后面家长给他讲讲。还可以帮孩子做成字卡,方便复习;也可以从我做的那些字卡中挑出,打印。
小孩看图不看字#
2022-04-21
【问】
小孩对图画很感兴趣 基本不看字 可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她
【答】
识字不多的时候都是这样,不必烦恼。
读图也是一种理解,你可以问她看到了什么,你发会发现孩子看到、想到的东西还蛮多的。
如果想让孩子尽快爱读文字,可能需要多带着他朗读+指读,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感受。
找一些桥梁书(有成段文字)、纯文字书,先带着他读熟,然后让他尝试读,也是一个方法。
我女儿现在看英文分级读物,还主要是看图,当绘本看,除非我们要求,否则不大读文字;虽说她能读小学六年级的英语教材了,但毕竟不如看图愉快,还有很多磕巴,费劲。人之常情。
(问者补充:她现在应该能认识300多字)
300字还不是太多,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不爱读文字是很正常的。 这时候可以专门挑一些简单儿歌一类带韵的短小文字给她读,成就感会高一些。还有就是,先带着孩子读熟,再让她自己读;孩子记性好,带读两三遍就能记下来。
认识700字左右,就能读懂与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难度相当的材料中的85%的字,这时阅读感受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之前”这个词作为副词,是什么时候开始广泛流行起来的?#
比如:“之前我跟你说过”,我记得2005年左右,大家都用“以前”、“先前”、“上次”、“刚才”、“早些时候”等词来代替“之前”。
我记得当时的书籍、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也没有“之前”的这种副词式用法,而更多地是作为“在……之前”这个结构而存在。
现在这种副词式用法,可以说是全国流行了。
【回答】
是方位名词。
据我个人改稿的印象,就是这两年才流行的。年轻女性喜欢这么用。刚开始我还改,后来也懒得较真了。
通常说如“天黑之前”“解放之前”,此时跟“以前”同义,较书面化。(参考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还有一种承前省的用法,如“我们那天聊得很开心。之前,我们并不认识。”(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现在不承前也开始用上了。是不是因为读音的关系,“之前”比“以前”显得轻巧可爱啊?
另,好像是陆俭明先生说的,在表示时间段的时候,他个人建议用“之前”表示不包括边界,用“以前”表示包括边界。如“周三之前”指周二、周一等,“周三以前”表示周三、周二等,值得提倡。
普通话标准化以来中文是否已经不再增加新的字了?#
中文里新的字是如何增加出来的呢?
【回答】
如果看孩子的作业本,那么每天都在造新字/新字形。——大概从古自今都是这样的。
“普通话标准化”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如果从1913年读音统一会召开算起,那么,拿此后的字典和法定字表(如《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通用规范汉字表》)跟以前字典比较,你会发现,新字/新字形实在是很多的(在这区区107年中!)。
请问目前小学教辅哪方面做的不够好,不够详细,不适合小学生或者缺少某方面的教辅,没有或很难找到好的?#
【回答】
注音读物不出错的极少见。
日本人觉得使用汉字很丢人吗?#
【回答】
关于近现代日本人对汉字曾经有过的矛盾心理,推荐看何群雄的《汉字在日本》。这种心理没什么奇怪的,甚至可以说,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对汉字矛盾心理的源头。
至于当代,可以看笹原宏之的《日本的汉字》。
汉字之源头虽在中国,但是在日本,它的功能却是用来书写日语的文字。可以认为,这一现状是日本先人各种主观努力的結晶。 日本的汉字当中,有些字被以汉籍为典据的汉和辞典称为“俗字”,不予收录。殊不知,这些俗字中恰恰蕴含着日本先人的许多努力。他们为了将汉字改造为日本人的文字,继而改造为能更有效表达日语的文字,曾对它进行过无数转用、改造和创造,付出了许多努力。我们固然要从字源、熟语和故事成语中学习古中国,但绝不应受其束缚,被其捆绑。既然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日本的汉字改造为方便日本人使用的文字,一直在摸索日本汉字最为贴切的表述方式,就应该正视它、满怀自信地使用它。
——《日本的汉字》序
自认的弱者往往有身份焦虑,包括对他者身份的焦虑。
汉语拼音正词法的作用是什么?#
汉语拼音正词法的作用是什么?汉语本来就存在词和短语界限不清的问题,正词法的意义是什么?汉语拼音是普通话的注音工具,为什么总感觉正词法是把不必要的问题复杂化了。有没有人知道其最大的意义?是使汉语拼音更规范吗?
【回答】
努力完成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未竟的事业吧。
有一些专业场合需要。
跟普通人关系不大。
每课会认字和会写字,字义都要学生理解吗?#
【回答】
笼统地说“理解字义”不好说清楚,需要讲到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识字,传统上有个说法叫“四会”,读、写、说、用,又叫“四座大山”,繁难,耗时,搞得老师、孩子都很累。——当代小学语文识字的主要问题就是效率低下,少慢差费,影响阅读起步;远远比不上传统蒙馆识字的效率和进度(参见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新课标以来要求识、写分开两条线,所以教材上有“会认字”“会写字”的区别。但是“识”识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读、说、用“三座大山”,好像没有共识。
读,没有问题。单字能读,在词语、句子中能读,就说明“认识”了。
说、用其实是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问题,词义(字义)多样,比较难界定层次和范围,除组词外,都比较难教,耗时低效。“理解字义”就属于这个范畴。问题主要出在这里。
我个人理解,会认字首先要会认读(单字能认读,在常用词语中能认读,在文中能认读),其次是组词。——在语境中能认读也是一种理解,而且是比较自然、高效的理解。这就可以了,再扩展就不划算。
而识写分离之后,会写字就是在常见语境中(如常用词语中、句子中)能写出来;如果有实际需要,教的时候可顺便巩固识字,但不是必须的。写字的具体要求可参考课标。
识字最要讲效率,以便让孩子能及早自己读书,而读书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会读书了,那些字经常读到,自然就理解了;不经常读到的即是不常用字,不大理解也无关大体。
韵母ao和ou的异同?#
【回答】
- ao[ɑu],或/ɑ͗w/
- ou[ou],或/ɤ̞͗w/
拿出元音舌位图就能看清两个主要元音在舌位高低、圆唇与否的区别。
另,按汉语拼音方案的一般规律,ao本来应该写作au,只是为了避免手写时容易跟an混淆,定成ao。
参考汉语普通话音系
老外问“把东西放好来”的“来”有什么含义?#
【回答】
@东林赤心木 译作come on,传神。
感觉主要是表完成,虽然桂柳话说“放好来”有近指的意味,远指则说“放好去(ke2)”,类似还有“搞好来”“搞好去”。但“搞坏去”“打死去”只有完成的意味(不说“搞坏来”“打死来”)。
可参考吕叔湘《汉语八百词》对“起来”“下去”的解释:“形+起来。表示一种状态在开始发展,程度在继续加深。形容词多为积极意义的。”“‘下去’多用于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也有例外)。”
哪些中文编程术语让人困惑,英文一目了然?#
【回答】
编程/计算机科学术语往往源于数学,因为数学术语定型时间比较早,所以常有文言文成分,造成不好理解,尤其是对于我这样没怎么学过高数的业余编程爱好者;另一些则可能是港台用法,或翻译不够精到,或确实不好译。举例:
英文 | 中文 | 英文字面意思 |
---|---|---|
Assignment | 赋值 | 给,指派,分配,转让。 |
Function | 函数 | 功能,工作。 |
Parameter | 参数、变量 | 限定因素、限定特征。 |
Argument | 参数/实际参数 | 根据,证据,论点。 |
Regular Expression | 正则表达式 | 规则表达式,规律表达式。 |
Iterate | 迭代 | 重复,复述。 |
Recursive | 递归的 | 可反复/循环应用的。 |
Enumerate | 枚举 | 点数,列举。 |
Stack | 栈 | 整齐的叠、架。 |
Object Oriented | 面向对象的 | 重视对象/物件的,以对象/物件为中心的。 |
Escape | 转义 | 逃脱/逃避规则。 |
Log In / Sign In | 登录 | 前台登记、签到。 |
Macro | 宏 | 大。“宏”应是“宏指令”的简称,即“一大批指令”。 |
Hash | 哈希 | 搞乱。杂碎。 |
为什么an和ang听起来区别很大,in、ing和en、eng很接近?#
【回答】
普通话a容易受到前后音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 在an、uan中读前a[a],
- 在ai、uai中读开口小一点的[æ],
- 在ian、üan中读开口更小的[ɛ](跟ie、üe中e发音大致相当,即大致相当ie+n、üe+n;很多人拼读的时候发不准ian、üan就是因为后部太想跟an的读音保持近似),
- 在ang、iang、uang中则是后a[ɑ]。
而in、ing中的i和en、eng中e,没有这么明显的变化。
“改”字的部首,到底是“己”还是反文旁?#
【回答】
传统字词典有自己的传统,下面只说现代字词典。
“改”字归“己”部更合适。根据《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改”字归在“53己(已巳)部”。
对于不容易凭直觉确定部首或者传统上有不同归部的字,词典为了方便读者会采取多开门的办法,从多个部首都能查到;当然,不管多开门还是单开门,都应该包含《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规定的归部。《现代汉语词典》中,“改”字即以“己”部为正,以“攵”为副。
另,与传统字词典不同,现代字词典的归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的归部,只是为了一般人查字方便,所以一般只看字形结构,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样的简单顺序取部首,跟字理没有直接关系。
如《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把“改”字归在“53己(已巳)部”,依据的原则是“从汉字的左、上、外位置取部首。如果左和右、上和下、外和内都是部首,则只取左、上、外位置的部首。”
而“颖”归在“页”部,而不是归在意符“禾”或声符“顷”,是因为左边不是部首。《现代汉语词典》则在“页、禾”两部开门,并以页部位为正;如果只按字理,估计很多人搞不懂,查不到。
没有意义的音节指什么?#
【回答】
按一般规则可以拼读出来,但在实际语用中没有对应的字词。比如汉语普通话的ri1、ri2、ri3、ri4,只有ri4对应“日、驲”俩字。
教学的时候,为了简省起见,一般不教没有意义的音节。但有时为了有规律地对照、找齐,也会教。比如学普通话的shua,练习四声时会四个声调全读一遍,但shua2实际上没有对应的词。
做认知心理实验有时会用的无意义音节。
为什么日本人不废除汉字而纯用假名?#
【回答】
他们这样想过,正如中国人自己也想过一样,但后来都觉得没有必要。推荐看何群雄《汉字在日本》,讲日本文字改革史的。从这本书里能看出,中国文改的概念、思路很多来自日本。
至于日本人对于汉字的工作、情感和理解,推荐看笹原宏之的《日本的汉字》。
如今出版社、杂志社使用的主流中文排版软件有什么?#
【回答】
人文社科出版单位通常是
- 用方正书版排文字为主、版面比较简单统一的书;
- 用方正飞腾/飞翔排图表较多的书、报、杂志,或涉及较多汉字、拼音等中文特有问题的读物;
- 用Indesign排版面、色彩精细复杂的图书、杂志。
据说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是用LaTeX排的,也许还结合pylatex/Python也不一定(这样一来,作者原稿就可以用自定义的简单格式化文本,比如带各种标签,而定稿则可以是数据库或者规范数据文本,方便用程序辅助专项核查、统计、版本控制等)。
辞书排版最应该用LaTeX。
有人说有些出版社用Word出版,可能是作者们的误会。大概是作者以Word交稿,编辑以Word整理,“齐清定”后导入正式排版软件中排版、出版。
三年级小朋友还是总写错简单字的笔顺,怎么办?#
【回答】
我女儿也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她写字比较早,幼儿园就写字,我又不教她笔画、笔顺,随她写。上学后虽然知道正确笔顺是怎么样的,但写的时候还是照旧倒插笔。
不过笔顺不是大问题,中高年级后一般不考。为应对考试的话,也可以专门记、练一下那一二十个容易错的字。
孩子不愿反复抄写的话,可以一边书空,一边说出笔画。这样轻松点,不容易烦。
我准备把易错字放大,打印一份贴在桌前,每天让她练习几个,强扭过来。发错新的错字,也随时写上。
为什么国内英语不从音标开始教?#
不学音标只能跟读,教了音标岂不是更好?
【回答】
英语母语国家也没有这样教。
自然的语言学习是先通过口头模仿学会足够多的言语实例,再学书写、音标、语法等规律或工具,儿童学习尤其是母语学习一般都是这样学,因为儿童的记忆力好而理解力差。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则可并行,也有像孩子那么学的。
记忆中如果没有足够的口头言语材料,学规律和工具是很难理解的。比如中国孩子,如果不听孰足够多含有[ʌ][ɔ]这些音的单词——这些音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一致的,你教他这些音标和读法就很难。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也不像以前那样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了,而是先学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这样一来,教拼音的时候就多了汉字这种视觉材料,孩子就更容易理解拼音的注音意义,也可以通过拼音与汉字的对应关系来记忆拼音的读法。
另外,初学的时候,跟人读、跟录音读,比看音标再琢磨怎么读要高效、准确得多。可以说,听读是语音学习最基本的形式。
简化字到底是为了扫盲还是方便书写?#
訁这个字大家本来就学了,作为偏旁要改为另一种写法,岂不是增加了教学难度,增加了扫盲的难度?但是这么改又方便书写。
【回答】
两个目的都有。首先是扫盲。但也不能单为了扫盲而另造一套字。大家都用同一套,就得兼顾。
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在预期里,简化字这个东西只是临时过渡,没必要搞得那么周到,能搞多少搞多少,暂时没考虑好的、搞不了的先不管,过一阵再搞。
1955 年 10 月,教育部和文改会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吴玉章在报告中指出:“毛主席在一九五一年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应用。”
文改会汉字整理部主任叶恭绰在报告中解释了汉字整理的“约定俗成,稳步推进”的原则:“约定俗成”是尽可能采用已经流行的简化字,并不是把目前的汉字彻底改造成为整批新字,也不是有系统地改变字体。
——拙著《汉语四千年》
半拉子工程,东拆西补到如今。
“茜”用于中国人名时能否读xī?#
【回答】
《现代汉语词典》说的:
“多用于”不等于只用于,不准他用。既然有这个音,那么“名从主人”,你说读xi1,就应该读xi1。再说,父母给孩子取名“茜”时,确实很多人是因为喜欢某个外国人,而不是知道有“茜草”却读了白字。
不过从现实考虑,父母给孩子取名,最好避免用这样的可能造成麻烦的字(或读更常用的音qian4)。不然,孩子一生要费多少口舌呀。
为什么Word有些标题不能导航窗口的标题中显示?#
【回答】
这是我自己以前的提问。最近发现原因了——
有时是跨行修订标记造成的。可以打开修订痕迹看看。把有效的标题文字放在有标题样式的那一行,而不是上面删掉的那些行里。
例一、只显示半截
例二、不显示
学校老师要求一年级下学期孩子写读后感,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合理吗?#
【回答】
成熟的行业都有自己标准,合不合理首先要看标准,不要臆测。摘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
第一学段(1~2年级) * (三)写话 1.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三学段(5~6年级) * (三)习作 3.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一二年级只有写话,也就是先说话,然后吧说过的话几句。具体写多少,可能孩子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一般也不要求字数,只是总体上鼓励多说,多写,“放开胆子”。一年级孩子也可能说、写读书的收获和感想,但不能要求格式,常常是想到什么说、写什么。
三年级才开始习作起步。
所以更不可能是五、六年级要求的应用文性质的“写读书笔记”(跟“读后感”差似)。读书笔记、读后感有一定的格式,比如先简述内容,再谈感想;所以跟“常用应用文”说在一处。
所以说老师这么要求超标,也不合理。
当然,有时老师可能说话、用词随意了点(也可能是为了给孩子一点“小大人”的荣誉感,就像让三四年级的孩子写“小调查报告、小论文”一样,只是一个仿词),就是让孩子随意、随能力说、写几句话,那就没什么问题。
写字丑的人大部分人品不咋滴吗?#
【回答】
康老巧夺天工。
“東方航空”的東字使用繁体字,符合法律规定吗?#
【回答】
不符合。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摘录:
第十三条 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
也不符合豁免条款:
第十七条 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法中所说的“规范汉字”具体指《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里面有“东”字,标明对应繁体字“東”。
有人说它是经批准成立的。批准成立不等于批准它用“東”字做标牌(确有其事吗?),面向公众提供服务。
当然,这种事是经常发生的。人民币上的“圆”就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四条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依其面额支付。
有阵子大街上的商家标牌,如果有繁体字(即使是书法手写)的,也得拆掉,管你几万、几十万做的。
这就惹到了爱题字领导。然后呢手写的繁体就合法了。
不过我本人倾向于语言文字标准要宽松点,以推荐为主,强制为辅。中小学教育例外,宽松的话实际上是给老师、学生添麻烦,学生很多,老师很忙。
【附网友评论】
通用规范汉字表只是通用的规范汉字,不能说8105字之外的字就不规范,否则就只有8105个字可用了。
【答】
你说得没错。但你说的“不能说8105字之外的字就不规范”中的“规范”只是日常用语,跟《法》“规范汉字”的“规范”不是一个意思。
我也没说错。在《法》中,“规范汉字”是特指,即经过国家规范、以规范形式发布的汉字,现在就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这跟别的汉字规不规范没有关系。
参看这两条: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再看前面提到的“例外”条款。之所以要例外说明繁体字、异体字可用场景,就是因为它们跟规范字是不重叠的平行概念。
2021-04-03补充几点:
(一)说是logo,法中没有规定的,你觉得中国的法律里面可能写上logo这个词语吗?还有说logo不属于“标志”什么的,更不值一提。
(二)有说在图案里,是图案的一部分,就不属于“文字法”管片的。按这么说,那么只有在码表里面才能叫文字了,通过字体(字体都是一个个设计出来的图案)出来的都是图案?其实不需要这么绕,你可以空口白牙地说,“这字体就是我在ps里面‘手写’的啊”(以前手写美术字不就是今天的各种美术字体吗),完全符合第十七条第四款所说的“手写字”的情形。很多人认为讨论法律细节问题就是抠字眼;其实不是的,是在探讨立法本意。
(三)有说“法不溯及既往”的。这个值得讨论。“法不溯及既往”是一般立法原则,不从的只是例外。
但在考虑“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时,就得考虑“跨法行为从新原则”。就是说,是不是适用“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关键要看行为是连续不可分的,还是可以分割的。连续行为要适用“跨法行为从新原则”。如果可分,那就是旧行为不溯及,新行为适用新法。
所以不管怎么说,说东航今天用"東"面向公众提供服务违反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没有问题的。以前的事不在这里讨论(其实以前语言文字行政执法比现在严得多,通用语言文字法倒被看作“软法”)。
有人会说,人家以前用得好好的,突然不让人用了有道理吗?没道理和不讲理,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都经常发生。比如今天你刚花了几百万做了一块大牌子放在楼顶上,过几天出了个“亮出天际线”的规章(广义的法)。那你就得拆。当然了,法律法规一般都有实施缓冲期(涉及行政审批冲突的就会要求提前变更审批),甚至会通过行政行为给予经济补偿。
(四)我不是学法律的,说法律问题有点非分了。不过大家都是姑妄言之,都不一定对,主要看讲不讲理,会不会讲理吧。
马周《凌朝浮江旅思》"江鸟没还浮"的“还”怎么读?#
【回答】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还”跟“且”相对,读hai2比较合适。
看其他几位的回答有感,补充如下:
语言文字的问题是很繁琐的,很容易出错。即使自觉懂,也要有证据。至少要查字词典。最好多查几家。
《汉语大字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
查了字词典,还要会用,也就是会根据材料选合适的分项。
比如对于“旧读”,我们应该承认旧读如此如此。但不能说现在的读法是错误的,不可以这么读,只有旧读才正确。
标有“旧读”的字,一般要用现在的读法,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学中,即使字在韵脚的位置,导致不再押韵,也不要用旧读。因为这样情况实在是很多的,有时几个韵脚都是这种情况,有时本来就不是严格押韵,而且有些旧读跟现在的读法相差太大,总之用旧读可能影响听懂,以音害意。
当然,跟孩子说旧读如何如何是可以的。
如果不是中小学教学场合,字也在韵脚的位置,为了押韵、好听,比如朗诵的时候,读旧读也可以。
如何评价腾讯今日话题由特约作者李勤余撰写的《比起提倡繁体字,更该防止“AWSL”污染汉语》一文?#
【回答】
这篇文章的观点建立在很大的常识错误之上。比如他说:
试想一下,在掌握7000个常用汉字的基础之上,还要学习众多繁体字,恐怕是很难完成的任务。
常用字向来是3500字(常用2500+次常用1000),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范围。一般人(包括作者)的识字量大概在4000左右。而社会通用规范字(近似于说“简体字”)总共也才7000字或8105字。请参考1988年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的《通用规范汉字表》。
这么一错不要紧,后面就更离谱了:
何况,繁体字与简体字相互转换的复杂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光是10万个异体字,就有可能成为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不可承受之重。
《康熙字典》收字4.7万,《汉语大字典》收字6万,《中华字海》收字8.6万。“10万个异体字”大概是根据台湾的《异体字字典》(收字最全的异体字典)的收字量来说的。原来,他以为学“繁体字”就意味着,随便拿一本有繁体字、异体字的字典来,里面的字(也就是古人用过的所有字)都得全部认完。这么理解的话,还真是挺吓人的。
总之,这位作者的知识还不足以讨论这个话题。
我在别的地方说到,我反对动用公权废除简体重用繁体,就像我认为当初简化就不对一样。民众不应该为少数人的喜好,什么韵味呀,有文化呀,先进哪,国际化呀,等等买单。但是我觉得值得在义务教育阶段花三五个学时,比如在初中安排3节课就可以让学生入繁体字的门,也就是学到基本方法,有一个基本体会以克服畏难情绪,这就可以了。详见拙文:
适当开展繁体字教育有必要吗? 关于汉字数量的一篇短文:
「格斗」之「格」是什么意思?#
香港中文大学的汉语多功能字库解释……
【回答】
“格斗”的“格”,也是“斗”的意思。在“格杀、格战”中也是这样。
查《汉语大字典》《字源》可能更好。
为什么外语姓名翻译总是音译?为什么不用意译?#
【回答】
人名音译是翻译传统,直截了当,方便两边人包括名字的主人明白说的是谁。
如果是意译就可能五花八门。虽说名字的意思里可能包含文化,但各人的理解不一样,“名从主人”,你的理解可能跟主人的理解不一样。再说,主人一不一定理解、同意他爸妈取的名字的意思。你把Jenny翻译成母驴,珍妮姑娘能同意吗?跟你没完!
翻译中国人名也一样。比如很多中国孩子的名字有“沐”字,你把“李沐”翻译成“Wash Plum's Hair“,主人肯定不能同意;人家的李是李唐的李,沐是如沐春风的沐,或者纯粹是喜欢沐这个字,有水、有木,水清木华,你管不着。
所以还是把名字当做单纯的声音符号更好。
汉英发音节奏的差异是不是因为汉字发音多是辅+元,而英语单词却有很多以元音开头?#
【回答】
根据不足。下面粗略统计,没有考虑词频、字频:
在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的范围内,有1294种带调音节(对应8828字次),其中又有126种零声母音节(也就是元音开头的,对应1215字次),占9.7%,对应字次占13.8%。
英语方面,我根据12dicts-6.0.2中的American-2of12inf统计,为15957/81883=19.5%。
英语元音开头的词比同类汉字多5.7%,算多吗?
原因更可能在于:汉语词以单音节、双音节(且主要是两个单音节松散拼合而成)为主,音节末尾一般是元音,此外只有鼻音n、ng。而英语词音节长度就比较多样,而且整体性强,导致词内音节轻重差别大;辅音结尾很普遍,前后词连读普遍。
老北京人吞字严重,相声里说的,“建国门”说成jian'ge'me,竖起耳朵听像“见过没”。南方人把“这样子”说成“酱紫”。不过毕竟很少见。
为什么很多人把“韦”读成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回答】
可能因为更常用的人名用字“伟、炜”都读wei3。
韦姓人不多,主要是我们广西老乡。更可能是因为韦唯在电视上经常被读成wei3wei2(似乎比“喂喂”好听~),而另一位韦姓名人拔哥(电影上的读音正确)的影响就要小得多。大众媒体(尤其是曾经的电视)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只是猜。
如何看待政协委员建议「中医名著入选初高中语文课文」?#
【回答】
大家都知道语文书是最大的广告牌。
有年江西发现有套小学语文教材上没有井冈山,就这么着这么着了。然后教材就上了《朱德的扁担》。后来有人说,那个朱德的扁担的照片(从当地博物馆拍的),上面的字不对啊,跟文章上的字对不上,也不像那时候人写的。
这人也太较真。在那艰难的革命岁月,一根竹扁担谁会留着它,扛着它爬雪山过草地,就为了将来搞红色旅游?
如何用小孩子也能听懂的话来解释为什么汉字是方的?#
【回答】
跟孩子说,汉字不是方的,说汉字是“方块字”只是一个大致的、相对的说法;相对于一般的外文来说,汉字行列整齐排在一个个方格里是很合适的。
大多数文字都把字母排在一条直线上(韩文等例外),所以单字就会有长有短,而汉字在造字初期不大讲究部件拼合顺序、方向,更在意整体性(免得把一个字看成多个字,因为部件往往就是一个字),所以拼得紧凑些。(按几何原理,拼成圆形最紧凑但从经济性上讲没必要,其次是正方形。)
虽说,汉字大体上讲最适合写在一个个方格里,排成整齐的行列,但是每个字都不一样,每个人写字也不一样。拿一些不同风格的楷书字帖就能看出来,更不要说行草书了。
如何较为系统的掌握识认篆文的知识?#
【回答】
学篆书要看《说文》,但《说文解字》很多不可靠;
《段注》好很多,但也不如现代人整理过的资料准确、好读,比如李学勤主编的《字源》,除非你要学怎么做学问。
琢磨字形可以用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
《字源》《古文字类编》是比较简明的,业余学习够用了。其他复杂资料多如牛毛,慢慢再说。
在古诗词中一个逗号算一句,那为什么不直接把逗号改为句号呢?#
【回答】
直接改为句号,“联”的关系和界限就不清楚了。
句末不一定非要用句号/叹号/问号,为了强调句子间关联(复句),常常用逗号分隔。以下各图选自《标点符号用法》。
有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复句间一律用分号分隔,不好;第一层复句内部如果还得用逗号,这时才在第一层外用分号。
"一"的声调以字典为准还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准?#
【回答】
单字字音和语流中的实际读音(包括声调)是不同的。在语文教材,课文中标出了明显的语流音变(不全,已经尽量简化),以便学生正确朗读;而生字标的是原调(就是你说的字典标音)。
为了简便起见,字典一般是不标语流音变的。这不等于说字典中的多音节词语在实际发音时不用变调,而是说,得读者自己变。
如果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有疑惑、困扰(不一定是提出问题,每到这样的地方打磕巴也算),老师应该告诉孩子有“语流音变”这种现象,但不一定用这个专业术语(用也没什么大不了,第一次举例解释一下就可以),也不用教规律。如果孩子没有疑惑、困扰,可以稍晚一点再说。
佞、颖为什么是形声字?#
【回答】
一个部件的两个部分,分别放在一边一角,或左右两侧、上下两端,是常见的。如:
- 颖颍颎,顷声。
- 哉栽载裁截戴,𢦏声。
- 倏脩修翛,攸声。
- 施旅族旋旗旆旄旃旌旎旒旖於旐旞斿,从㫃。
- 辨辩辫瓣,辡声。
- 班斑,从玨(珏)。
- 哀衰衷裹褒衮袤亵裒襄,从衣。
什么词语中有两个不字?#
【回答】
GoldeDict有词头过滤功能,可以使用通配符或者正则表达式处理,很方便地找到特定格式/元素的词语。结果可以导出。
为什么当代中国都不造字,而赋予汉字新的含义?#
【回答】
造字最多的时代就是当代啊,简化字总表,二简字表,都是造字。化学用字也造了不少。有趣的是,搞化学的反对文改会简化;同时,文改会则讨厌搞化学的生造。
语言文字的两条基本规律,第一条就是约定俗成。老百姓随时都可能有意无意地在造字,但是被广泛承认的机会很少,所以问题也不大。这是俗成。上面说的简化字总表、二简字表算是约定。
有声望有权势的人造字,全社会都无法忽视,不管你同意还是反对。比如鲁迅生造“猹”字,大概有二三十亿人学过这个字了吧?武则天造了十来个字,比如她的大名“曌”,不管喜欢还是讨厌她的人都得认识。所以,历史上向来把个人(主要是名人和想做名人的读书人)随意生造字看做妄诞的行为。——正是,有更大的声望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要乱来。
不过在现当代,造字往往被视作革命,进步。比如钱玄同他们造“她”字。简化字运动中还发动群众造了很多字。
总之,字是亿万人的公器公产,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谨慎的。现在有人说要用繁体字代替简体字,其实跟当初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一样,看起来很革命/反革命,实质上都是极权思维,不合于民权的潮流了。
当然,因为汉语多音节化,对字的依赖也越来越小,也就是说造字的收益越来越小。不过造字向来有神力大能,从前可以让天雨粟鬼夜哭,现在也还很吸引人。
古代汉语词典高中生怎么用?#
【回答】
想提高分数,要多读文言短文,选一些好篇目朗读,读熟。
可以买一两本带注释和白话翻译的那种集子,作者和出版社都要专业。之所以要有注释和翻译,是因为即使你查词典,你也可能无法正确选择义项;再说还有很多字词、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情况,查一般的词典是查不到的。具体的读本我没有特别留意,读过,觉得比较好的有:
- 吕平安《短篇文言文注译》
- 吕叔湘《笔记文选读》
- 语文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读本”系列中南保顺编的4册,从文体上讲就比较齐全了
要是不着急,还可以读些长点的。历史故事比较好读,最好是前四史,有点注释、解题的选本,比如王伯祥的《史记》选。也可以自选《通鉴纪事本末》中的故事来读(可能没人做过注释)。
纸质词典查起来比较费事,应该用电子词典(讲究的话,可以用mdx图版的),就因为方便,你才愿意多查,随手查。
一个六岁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回答】
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不可能有一致的意见。
有人觉得孩子健康快乐最总要,有人觉得开发大脑最重要,有人觉得情商最重要,还有看重习惯、品格、艺术等等的。都没大问题,但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孩子学,搞得孩子受不了,就有问题了。
家庭教育跟家长、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问题紧密相关,需要寻找自己家的“最佳实践”,也需要确立自己家的价值观。没有作业可以抄。
「赵孟頫」的「頫」字不是只有传统字吗?高中教材是怎么做出简化字的?#
【回答】
赵孟𫖯。(如果你看不见我打的“𫖯”字,那可能是你设备字体的问题。)
这个字早有了(具体时间我不清楚),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还是会去造字,或者图省事用“頫”。
“𫖯”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的对应“頫”字的规范字,必须这么写的。
《通用规范汉字表》因为一个人而加一个字还不止这一个,不过都不是普通人。比如“镕”字,大家都认识。还有这个,不看新闻联播的可能不大熟悉:
玩的偏旁是叫“斜玉旁”还是“王字旁”啊?#
【回答】
俗称“王字旁”,比较流行,比如在语文老师中。又叫“斜玉旁”,比较合理。推荐后者,让孩子多学一点还不算难但比较有用的知识。
可供参考的是王宁先生等研制的《基础教学用现代汉语常用字部件规范》(征求意见稿,2003),他们选定的是后者:
这个规范至今没有正式发布。可能是教学习惯不容易改变吧。
也可能是因为后来发布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2009)——研制团队相同,跟上一个标准保持一致:
《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2009)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规范(GF),不是国标(GB)。二者的效力差异我不是太清楚。
很多家长认为,亲子阅读只适用于幼儿阶段,这种理解正确吗?#
【回答】
幼儿阶段的亲子阅读,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但从孩子识字、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孩子在二年级以前,比较长的文章读起来还有困难。(二年级课文一般不到五百字,尚且需要老师领读,同学伴读。)这时,家长读给孩子听,或者辅助孩子读,收益还是很高的。
再大一点,就可以孩子读,亲子讨论,或者挑个别篇目讨论。
给孩子读书,跟孩子讨论,是很花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各家有各家的情况,自可权衡,不一定非得怎么样。
至于有些人说“亲子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听起来很美好,令人感动。不过这是废话。当家长老了,孩子给父母读书,是不是也叫“亲子阅读”?偷换概念、唱高调,只有抒情效果,并没有指导意义。
孩子快三年级了不爱写字怎么办?#
【回答】
可能是写怕了吧?慢慢改善。
- 写字是很累的,不是迫不得已(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逼迫孩子写字。
- 找一些古人法帖尤其是小楷字帖常置案头,随便翻翻,让孩子感觉到汉字还挺好看。
- 讲一些字源、字理,让孩子体会汉字还挺有趣,挺有道理。
- 学习画画对于锻炼手部机能有帮助。
一个题外话:亲子交流方法很重要,可以看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类的书。
请问大家,三岁半的孩子上有必要上全脑教育课吗?#
【回答】
伪科学。
别再给孩子做什么“右脑/全脑开发”,那是伪科学 | 短史记
育儿中不要轻信那些玄乎、没法体验到的东西,孩子的时光很宝贵,而且往往不可重复,所以不要拿孩子做实验。
另一方面,孩子很敏感,可以简单粗暴地讲:孩子没感觉就是没作用,有好的感觉就有好的作用,有坏的感觉就有坏的作用。父母要细心观察、体会孩子的日常感受。
有没有背成语生词拼音的软件推荐?#
【回答】
记忆卡片(memo)类软件,只要是可以碎片化的,背什么都可以:
- anki,开源软件,多平台,更新活跃,iPhone版收费【推荐】
- anyemo,免费软件,只有安卓版,很久不更新了,还能用
- supermemo,算法领袖,商业软件
需要略微学习一下理念、操作、制卡(英语方面的现成单词库很多)。
为什么要按照国际音标发明汉语拼音,不用国际音标加声调?#
【回答】
《汉语拼音方案》最初叫《汉语拼音方案文字方案》,据说是周恩来删掉的俩字。也就是说,最终目的是做文字,代替汉字。这样就需要好认、好写。
当时,拉丁字母有最广泛的国际认同,众多使用广泛的、成熟的文字方案,成熟的机器输入(当时是打字、发电报)方案。比如现在的孩子都要学英语,拼音用同样的拉丁字母,这样就不需要学两遍,就是很大的便利。国际音标不是做文字用的,辨识度不高,容易混淆,机器输入、书写都困难。
现在拼音方案仅仅用来注音,一般人也不需要书写、输入,可不可以用国际音标代替?我觉得逻辑上有可能。但是一种活着的符号体系往往不那么讲逻辑,而是讲习惯,讲约定俗成,因为涉及很多使用它的人。
把「廴」当作一个汉字的构件,念成 yǐn,是不是比说成「建之旁」更好?#
【回答】
你考虑的是字源字理的因素。但实际教学首先要讲效率,就是说,部件名字要好理解,容易记;另外,还涉及众多教师沿袭有自的教学习惯,改起来也不容易。
大家都说“建之”(相对的是“走之”),容易理解指的是什么。改称 yǐn,就得先把“廴”当成一个字来学习。
你希望称呼部件和念字保持一致,不另外取名,这种意图是挺合理的。有一个王宁老师主持研制的《基础教学用现代汉语常用字部件规范》(征求意见稿,如下图),里面就有这样的观念,不过是限制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内的成字部件这样的范围,其余则兼顾俗称和“某字边/头/底/框/心”这样命名法。总之是综合考量,在从俗和从理之间找一个平衡。
在英式音标中,为什么æ和后鼻音ŋ的组合会有aing 的音?元音的区别对我这种初学者困惑还是很大。#
原本我认为会是ang的音,为何在一些词汇里会出现短暂的ing的音?比如,在Thanks里,/θæŋk/,有th aing k的感觉,在bang这个词的音标中/bæŋ/,会有b aing 的音?
【回答】
可能你用汉语发音去套英语发音造成的错觉。成人学外语容易这样,在母语里找相近的音位。
你看看舌面元音图,[æ]离[a]很近。[a]本来舌位较低,但是紧接着要滑向次高元音(就成了ai),就跟[æ]更像了。但是ai是复元音,舌头是动的,而[æ]是单元音,差别挺大。
多用有发音的电子词典。另外,也不要太纠结于一个词两个词,多听、多模仿成篇的。大量输入最关键。想正音就看专门的视频教程,比如Paul S. Gruber 的pronunciation workshop
成年人汉字基础较薄弱,读音经常读错怎么办?#
【回答】
- 勤查电子词典(查纸质词典不方便,一般人会偷懒,干脆不查),电脑、手机都装上电子词典;
- 如果觉得还不方便,就买个有道词典笔,一扫就能查;
- 把常错的字,记在记忆卡片软件(如anki)里面,复习;
- 看一点语音学知识的书,可能会帮你找到乐趣,吸引你钻研。专业研究是获得乐趣的好途径,就是所谓知识的乐趣。
如何在敲击电脑键盘的时候让电脑键盘发出字母读音?#
【回答】
把win系统的“讲述人”功能打开即可。这是辅助视障人士的。也可以给孩子学习键盘、字母、练习输入时使用。
不知道有没有按拼音读的软件。但肯定可以用Autohotkey来做,对孩子学拼音、输入汉字有帮助。
拼音中,iu 和 ui 把声调标在后面的规定是否有意义?#
【回答】
语音学我不大懂。说一个学术八卦:
我以前的同事杜永道老师,是原文改会汉语拼音处处长杜松寿先生的哲嗣。杜老师也是有名的语言文字专家。他亲口跟我说的,当年文改会讨论这个问题,有分歧。他父亲就说,都统一标在后面就可以了。
语言文字,约定俗称的东西很多,不大可能做到学理完美。这一点在文改时期的方案上特别明显。这时候,一句名言就用得上了:“吾辈数人定则定矣。”
《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中的“蔓”究竟读“màn”还是“wàn”?#
【回答】
蔓的两个读音,màn和wàn,是文白异读的关系。màn是文读,文言里肯定这么读。wàn是白读,口语里常用。
还有个特别容易搞错的文白异读是“裳”,“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衣裳chang2”和口语里说的“衣裳shang”,音、意都不同。
几岁开始学写拼音?#
【回答】
在小学语文中,拼音的定位是用来辅助识字的: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就是说,学拼音的重点是要会认读;一般不用辨音并写下来(因受积习影响,实际教学中可能有超纲的情况),会有一些需要抄写的情况。
那就上一年级了再跟着老师学写就可以。再说,仅就抄写而言,英语会写后,拼音自然就会写了。
繁体字有恢复的必要吗?#
不是恢复哇,也没死,也没废。只是给限制了。现在需要把一些语言文字的选择权利归还给公民,比如出版物自主用字的权利。就像现在网络用字实际上是自由的,也没影响任何人,繁简相安无事。
我反对动用公权废除简体重用繁体,就像我认为当初简化就不对一样。民众不应该为少数人的喜好,什么韵味呀,有文化呀,先进哪,国际化呀,等等买单。
走之底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
【回答】
走之底“辶”,是“辵”(chuo4)的变形。上面的“彡”就是“彳”(chi4),是“行”的简化(参考“辵”的甲骨文),表示行走。下面是“止”,表示脚。
“辵”的甲骨文
《玉篇》说:“辵,走也。”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带走之儿的字,或近或远,或多或少,常跟这个意思有点儿关系。
通用规范字中有108个带走之儿的字,可以体会一下:
辽边迂过达迈迁迄迅巡进远违运还连近返迎这迟述迪迭迫迢选适追逃迹送迷逆退逊逝速逗逐逞造透途逛逢递通逻逸逮随逼遇遏遗逾道遂遍遣遥遭遮遵邀避迓迕迥迮迤迩迦迨逅逄迸逑逋逦逍逖逡逵逶逯遄遑遁遒遐遨遢遛遴遽邂邈邋辿迳迺逴逭遆遘遹
古代重男轻女那为什么在汉字里,以“男”为偏旁的字很少,以“女”为偏旁的字挺多。……#
【回答】
默认没有标“女”的,都属男。比如“儿”,本来指小孩而不分雄雌,但还默认指“男孩/雄性”,“生儿育女”,“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