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拼音标注规则
为校对几本注音的儿童读物,整理了现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拼音标注规则;依据的是前三册(第四册以后不再全文注音)。
原则#
- 总体从宽、从简;
- 凡成词的,按《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从宽标注; 不成词则按以下各条处理。
上声连读变调#
如“水果、勇敢”等。未标注
“一、不”的变调#
- 在去声前,“一、不”都变阳平,例如“一样、一向,不怕、不够”。已标注。
- 在非去声前,“一”变去声,例如“一般、一边”。已标注。(“不”不变,如“不管、不想”。)
- “一、不”嵌在相同动词的中间变轻声,例如“想一想、来不来、肯不肯”。“一”已标注,“不”未标注。 如:
- 补语“不”(表可能性?),如“做不好、来不了”。未标注。 凡成词的,按《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从宽标注,但有例外。
“七、八”的变调#
如“七岁、八路”。未标注。
轻声音变#
- 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已标注。 如
- 双音节的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头的字,例如“妈妈、星星、坐坐”。已标注。
- ABAB式动词的第二音节,如“研究研究、考虑考虑、打听打听”。 未找到样例。
- 构词用的虚语素“子、头”和表示多数的“们”等,例如“鸽子、木头、同学们”。已标注。
- 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例如“脸上、山下、村子里、左边、后面”。未标注。 凡成词的,按《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从宽标注:
- 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动词“来、去、过、起来、下去、过来”等(表示可能性的“划得来、出不去”不轻声)。未标注。 如
- 驶过江面12
- 量词“个”等。未标注。 作为词素,按《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从宽标注:
- 一些常用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如“云彩、胳膊”等,“黑不溜秋、傻不愣登、糊里糊涂、啰里啰嗦”等词语里面的“不、里”。已标注。 凡成词的,按《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从宽标注:
儿化韵尾#
- 凡《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中标有儿化韵尾的,已标注。
- 在上下文中有区别词义、词性的作用。未标注。 如:
- 有较明显的表达细小、轻松、亲切、喜爱等感情色彩的词。已标注。 如
- 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21
- 抒情诗文尤其是儿歌中的“花儿、鸟儿、鱼儿、马儿、月儿、船儿、叶儿、话儿”等,“有儿不化”,“儿”作为独立音节,标调,但读得稍轻:
“啊”从前变音#
部分已标注, 如:
- u(包括ao)+a读“哇”
- n+a读“哪”,如:
- ng、-i/er、-i接a后有音变(nga、ra、[za]),但仍写作“啊”。如:
- 其余接a后读“呀”
部分未标注, 如:
- 可是我不会玩啊。33
- 花裙子飘啊飘的……34
-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15
- 泼啊,洒啊!……人民笑啊,跳啊,是那么开心!多么幸福啊……35
- 这是什么花啊?36
- 热啊,热啊。37
- 我这里可是冰天雪地啊。37
附:注音读物版面字数的计算方法#
- 找到一个二手资料,看样子比较严谨,当有所本:
-
外文图书、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拼音图书的拼音部分,以对应字号的中文满版字数加30%计算。(《出版社是怎样统计各类图书的版面字数的?》)
- 但随文注音读物的拼音往往分散,不能简单套用上述算法,可据此实测:在LibreOffice Writer中试排81.6千字(含标点)中国民间故事类材料,A4纸,新宋体5号字,得2448行;排文中所有汉字的拼音,同样条件,得3707行。按上述标准,逐字注音时,拼音版面字数当是汉字版面字数的1.97倍(
3707 * 1.3 / 2448 = 1.97
)。——这是否意味着,对于编校工作,一个汉语拼音音节的难度,差不多是一个汉字难度的两倍?
-
- 有校对群网友说,“一般是按照双倍字数走的。现在拼音很难校准,小学语文教材拼音年年变。”(我的理解是:汉字版面字数的2倍即等于全部版面字数。)据此,则拼音折算率只是前述标准的一半。
现在市面上的拼音读物错误很普遍,拼音不出错的几乎找不到,不受重视也是原因之一吧;当然,逻辑可能正好相反:在实际工作中,校对拼音改进不大,质检也不重视,所以工价便宜。
这位朋友说小学语文教材的注音规则(也即儿童注音读物的注音标准)年年变,恐怕有些夸大;教材文字可能年年变(每一届孩子用的12册构成一套),但注音规则不大可能变动太频繁(新教材刚用的两三年有可能)。本文所据的三册教材,虽不是同一套的,但规则清晰,只有极个别疏忽导致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