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这是本人在知乎的回答

为什么现在汉字中没有圆圈「〇」结构的偏旁?#

画个圆多不容易,想想阿Q临死难处吧。

甲骨文的“天”字,上面的头,按理应该是圆形的,但这样写的比较少,写成方形的比较多,写成一横的更多。文字是日用工具,在保证区别性的情况下最要讲究效率。

甲骨文的天.png

甲骨文“天”字

汉字“〇”一般作为“零”的替身,用在数字中表空位。“零”字笔画多不便写,看起来跟其他数字也不协调。比如“二零一七”就不如“二〇一七”好写好看。“〇”很久以前就有了,在一些古书页码中能看到。但直到1979年它才被承认是“字”,正式收入“汉字族谱”—《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 典》。很久很久以前,武则天在白纸上画了一个“〇”(“星”字),到现在也没有被承认。(拙著《汉语四千年》)

为什么汉字会演化成方方正正的?#

甲骨文还比较象形,会有圆形图案;篆书笔画也比较柔和,为什么现在的楷书字会变得方方正正,基本没有圆形这样的笔画?

【回答】

不一定吧。可能把问题简单化了。

你说到笔画和外轮廓两个不同的问题,也没有区分俗体和正体等问题。

汉字形体演变示意图.png

汉字形体演变示意图

其实甲骨文笔画以方折为主,因为它是刀刻的。但它是当时的俗体字,所以结体、外轮廓不如正体金文整齐。当然,相对后世文字而言,金文的外轮廓也不大整齐,可能是因为当时长篇大论、密密麻麻地使用文字的场合还比较少。当然,金文里面区别也非常大。

甲骨文的天.png

甲骨文“天”字

金文的天.png

金文“天”字

说小篆(不好笼统地说篆书)笔画柔看似没大问题,但其实它有很多绝对横平竖直、宽度不变的直线,是很硬的(比较而言,楷书笔画常态是横斜竖弯,一笔之内有起行收三段的不同)。还有,它是追求对称的,所以外轮廓反倒比以前的文字都要方正整齐。

小篆是个异类,可能是因为书同文运动和《说文》的缘故,它是第一次系统整理过的成体系的字,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历史地位很高。但它当时的社会书写量并不多。它有美术字的特点,不是好的文字符号系统,很多没有必要的笔画。

峄山碑.jpg

峄山碑

小篆是正体,与它并行的俗体是秦隶。秦隶以及此前的战国隶书,笔画、轮廓都要比小篆随意得多了。

战国简.png

战国简牍隶书

唐楷在笔画和外轮廓上都比较方正,但比起小篆来,笔画是横斜竖弯的,一笔之内有起行收三段的变化;从外轮廓上看,也很难说唐楷比小篆方正。

颜勤礼.png

颜真卿勤礼碑

而同时通行的行、草书,更是方笔圆笔兼具,外轮廓则往往随体赋形;比起任何时代的俗体字,都不能说更方正,当然也不是更“圆”。

智永真草千文.png

智永真草千文

另外,明体(宋体)是工业用字,笔画、轮廓方便是为了省工省料(有说节省目力的,我不大相信),跟正体、俗体又不一样。

活字版.jpg

活字印刷

就正体字而言,笔画确实有由曲线变直线的趋势,可能更符合文字符号要适当简化、体系化的要求,使识记、辨识效率更高。但不一定说是更方正了。而俗体,虽说始终跟着正体,但却是随时应变,更不规整的。

总之,汉字形体变化情况是很复杂的,大致上,受使用场合、以及工具与材料的影响更大。简单化不会有太多启发,反倒会掩盖很多复杂的事实和道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