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如何看待儿童识字应该“只认字,图和拼音都不看”?

这是我在知乎上的回答

如何看待儿童识字应该“只认字,图和拼音都不看”?#

我一直以为学习是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把知识科学地串联起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对于儿童识字应该“只认字,图和拼音都不看”这个观点,我感到非常迷惑。拼音和图(尤其是字的象形图案)对儿童的认字带来干扰吗?

【回答】

你说“学习是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把知识科学地串联起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不一定对,简单了,尤其对孩子来说。

语言文字学习的重点不是知识学习,而是能力练习,尤其对孩子的母语学习来说。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因为有第一语言这个背景,而且有了分析的能力和习惯,所比较依赖分析、对比、联系;即使这样,听说练习、直接模仿仍是最基础的形式。

再说,孩子还没有多少知识,串联、整合的价值不大,可能性也不大。

另外,知识学习本身也不一定是从一到二、从二到三的串联、整合过程,从整体到局部和从部分到整体可以交替进行。就好像看一部书,最先要看看目录获得整体感,然后细看正文;在细看正文的过程中,不时还要回头看看目录,好知道细节在整体中的位置。或者先浏览一遍,再细看,最后再回顾、小结。这就是怀特海讲的,教育是“涡式的循环”(见于《教育的目的》)。学习中的图表法,其价值也是获得直观的整体感;目录也是一种图表。

学前孩子最大的优势肯定是直觉模仿,所以口头语言上的学习能力最强。

具体到识字来说,主要目的是使语音和文字联系起来;所以最直接、高效、常用的方法是“听读识字”,就是孩子从成人或者录音那里听熟有意义的语音内容,比如听父母读一篇文章,熟悉后对着文章自己尝试读,父母从旁帮助,碰到不会的地方父母直接带读。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实际上也主要属于“听读识字”的范畴,尤其是起步阶段,尽管拼音的作用也挺大。关于识字方法的各种实验很多,可以参考《识字教育科学化方法选粹》《谷锦屏听读识字研究》等。

但说“不要看图和拼音”,也是简单粗暴了。识字也可以有很多层次和形式。比如刚刚起步的时候,认识一些象形字,用图片、实物、身手比画、古字形都很有效果。这样识字有趣味,但是效率低,识一二百字当是极限;很多流行的图文并茂的字卡字数很多,很多字的“字理”、字义映射就难免牵强附会,转弯抹角,效率可疑,还可能误导孩子。这两年有人翻印晚清革新时期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就是看图识字,但张志公先生多年前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就说过它在效率、字量上的局限。

拼音识字是一大流派,最有名的就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简称“注·提”,编有教材,有很多地方多年使用,直到零几年才停止。据说效果很好,当是可信的。它的主要问题是需要一段时间专门学拼音,比较单调,而且“拼音”这个工具成了教材基调。但之所以不能成为主流,主要原因还是相对优势不够多。孩子识认六七百字后即可开始阅读起步,识字到1100到1500百左右,就可以自主阅读(稍有家庭阅读环境的儿童都可以在一年级末、二年级中实现),所以犯不着全段教材都以拼音为主线和基调,课文和读物注上音就好了。在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拼音只是识字工具,这是恰当的。

所以,儿童识字的主流形式还是在成人辅助之下边读书边识字,有一定基础之后一边自主阅读一边连蒙带猜地(或借助注音)识认文中的生字;此外,少量的看图识字可以激发兴趣,学习字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