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人在知乎的回答

汉语拼音为什么叫汉语拼音,而不叫汉语注音或汉语音标?

【问题】

拼音的拼字作何理解?为什么我们读汉语拼音都要p-in-pin,而读英语音标则是将各个音素连续读出,英语音标为什么不拼一下呢?读汉语拼音可以像读英语音标一样不拼直接连读吗?

【回答】

你没学过英语拼读是不可能,可能只是你的老师没这么说而已;中国人说的“自然拼读”就是英美人的“拼音”了。

汉语拼音当然能直接读,行话叫“直呼”,拼音学熟后都是直呼;还有些音节(比如shi)教拼法比较麻烦(因为韵母i只教了yi这一个音),就直接教直呼,这就是所谓的“整体认读音节”。

之所以不叫“注”音或音“标”,那是因为所谓“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其实是“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是有意仿造西语的拼音文字系统。最终没有搞成功,成了阉割版;据说“文字”俩字是周公亲自割的。

再想想,为什么叫“字母”?因为还有“字父”(指声母,后来不这么说了);父母拼一下,生出孩子来就是“字”了。

以下摘自拙著《汉语四千年》:

利玛窦1610年在北京逝世。同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来华传教。金尼阁改进利玛窦的注音方案,于 1626 年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罗马字注音的汉字字汇,供西洋读书人(西儒)学习汉语之用。其方案包括“字父”(声母)20 个,“字母”(韵母)50 个。“父母相会”,“字子”(音节,字)就生成了。

1928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30年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在吴稚晖的推动下,由政府推行注音字母的提案得以通过。当时教育部长蒋梦麟很热心,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等一致参与提案。为了避免社会误解,吴稚晖又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上提出把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也获得通过。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会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吴玉章在报告中指出:“毛主席在一九五一年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应用。”文改会提出6种拼音文字方案初稿,供到会代表讨论;4种为汉字笔画式,1种为拉丁字母式即《汉语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初稿》,1种为斯拉夫字母式。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1958年1月,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对当前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

“应该说清楚,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他说汉字的前途问题“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任务的范围”:“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作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

这意味着《汉语拼音方案》被明确定性为“注音方案”,此前它一直是作为“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来设计的。不过此后(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在文字改革运动家心里它仍是未来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只是对“未来”的含义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期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