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这是本人在知乎的回答

为什么语文老师不一个个教汉字本义?#

提问人认为,语文老师如果教汉字本义,对于学生理解古诗文“真正的意思”和“中国的文化”很有意义。

【回答】

一、没有必要#

小学、初中语文老师、语文课(只有小学和初中有识字要求)的职责是教孩子“识字”,然后能读书,然后能写粗浅的习作,也就是读写入门。这样下来,初中毕业生成为有基本读写能力的公民,老师和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

母语识字的实质是心里面的字词语音和纸面上的书写形式对应起来,然后在阅读时候能倒过来,看见书面字词就能想起语音。(这一点跟第二语言学习还不大一样。)所以识字能做到“看见字词就能读出声来”就算认识了,跟理解与否,理解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而理解,还需要生活阅历、对话、阅读来促成和加深。

再说,“理解”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无底洞,每个词语都可能有极多的理解层次和方向,又与实际语境相关;理解“本义”只是其中一隅,甚至,词语的“本义”也是很难确定的。

再说,小学、初中生所读的,当然以现代文为主,古诗文只占极少的比例。而汉字本义,对于理解现代词汇虽说有用,却不是必须的。

再说,大学语文也不这样教,甚至大学中文本科的文字学课上,也只涉及少量汉字的本义,感兴趣的学生以后再去学习、研究。

二、小学师生很忙,做不到#

小学一、二年级要通过四册教材学1600个汉字,刨除一年级上学期半册拼音,余下大概只有110篇课文,平均一篇14个生字,用两到三个课时学完。现状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认为识字负担最重,实际效果也不好,“少,慢,差,费”,再一个个讲本义,更不得了。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好东西值得孩子学习(比如有人认为踢足球很好,我也赞同~),汉字本义只是其中之一。国家的公民教育,要给一个公民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所有的好东西,这做不到。

三、再看古人识字的“最佳实践”#

古代识字跟现在的语文课识字最大的区别是,古代是集中识字。张志公先生说:

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工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作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集中识字,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有限篇幅的材料,尽可能快地认识一批常用的字,以便阅读起步。古代启蒙集中识字所用的材料,宋代以后主要是“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各种“杂字”,都是专门为集中识字编写的专用教材。其中《千字文》《百家姓》是没有重复字的韵文字表。

早识字,多识字,这样就可以尽早阅读,多阅读。这才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基本任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