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初高中语文教学是否过于“文学化”了?
这是本人在知乎的回答
当代初高中语文教学是否过于“文学化”了?#
【回答】
你的感受是对的。有改善,但也有限。
我编过十多年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出版社其他部门也编初中、高中、高职高专语文。我的感受(只能谈感受,没法量化)是:不管哪个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过于“文学化”的。
有一次我在单位跟同事这么说时,立刻有一位同事激烈反对,说明这个问题可能跟价值观(或者叫审美意识形态)纠缠在一起,容易无谓的的争吵。
现在我要说明的是,当我说“文学化”的时候,我说的是“积极修辞”,简单讲,就是努力把话说得漂亮,吸引人。在水平差点的老师那里,更缩小为比喻、拟人、排比……好词好句、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是美文、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是很狭隘的“文学”。
如果去看看语文老师们的博客,或者充满深情的课堂(公开课)/演讲,相信大家不会认为我上面所说的是污蔑。
有人说现在语文教材说理的成分增加了,我没有感觉。同时,说理也有“文学化”的说理。不知道大家知道狮城舌战和姜丰吗?那样的说理是不说理的。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表面上说理,里子也都是酸腐、虚浮的调调。比如今年北京卷,让考生就材料中的一句话“每一颗(北斗系统的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谈联想和思考,还要联系生活。这本来是一句抒情/煽情的话,没什么道理。按工程师的逻辑,这就是无用的废话。每一颗都有用没错,但没有它还可以换一颗。不就是想让考生说,每个人都很重要,然后构成的集体也很重要吗?这不是说理,只是联想,比附,煽情,只是积极修辞。
古人所谓文学,是比较宽泛的,所谓“修辞立其诚”(写文章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心意)是也,内容上文史哲不分,文风崇尚平实深切。一些汉大赋、六朝骈文之类比较追求文采的,被认为是文学末流。
如果我们去看香港的小学语文教材,会发现,一册书仅仅是两个单元标明“文学”字样,其他都是日用文章。而英文教材(他们一般叫语言教材),往往是时文居多。而我们的教材,作者大部分有“作家”的名分。
不是文学的错,是我们不懂文学,我们理解的文学太狭隘。
以上回答有些文学化,这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