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先让他爱上读书
有一位妈妈求助说:她的孩子在上一年级,不能安心学习,都是应付。写字很随意,潦草。做数学题不读题,不检查,做完就算。画画就是“唰唰唰”,完成任务。
但是对学习之外的事都很有兴趣,很积极,比如爱帮老师干活,“只要一下课就把黑板擦得亮亮的”,也爱跟老师聊天。老师认为孩子“非常聪明”。
她想对孩子严格一点,又怕给孩子留下负面影响;不要求吧,孩子看来也不会自己爱上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各种各样#
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孩子不爱学习。
有些孩子可能是健康状况不佳、精力不济,导致不能专心学习。
亲子交流的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不爱学习。比如一说到学习,家长的语气、眼神、表情都不对了,变得格外严苛,这会使孩子把学习视作苦差事,一说到学习就生起畏难情绪。
孩子社交能力差,难于交友,难以容入新环境,也会使学校和学习成为负担。
如果孩子的很多同学“抢跑”——提前学过学校课程中的知识,上课、测试的时候,别人都答得上来,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欣羡,只有他抬不起头,他就有可能丧失自信。
如此等等。这些需要家长用心观察、分析,有针对性地处理。
“调皮”孩子也许更有学习潜力#
从这位妈妈描述的情况看,她的孩子大概属于精力充沛、难以安静地坐在课堂中学习的那一类。这类孩子往往不受流水线式的学校教育的欢迎,会被老师、同学甚至自己的父母贴上“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标签,经常受到惩戒甚至“修理”。
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会不自觉地认同这种身份,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逃避学习。孩子爱帮老师干活,爱找老师聊天,也许就出于一种讨好的心理:认为自己学习不行,于是想在别的地方弥补一下,跟老师搞好关系,提高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
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如果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理解和帮助,这类孩子往往会学得比较轻松,甚至比较出色,因为精力充沛本身就是难得的学习天赋。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精力充沛的孩子通常比较快乐,兴趣广泛,所以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心智。(见于《教育与美好生活》)
可能首先要改变家庭的交流方式、观念和氛围,长期调整。这就是一个相当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也许还需要一些专业的教养知识与技能,比如怎么给孩子安排户外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关于这一点,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今天只说一个比较通用办法——让孩子爱上读书。
读书适合所有孩子#
我们都知道,扎实的阅读能力和广泛的阅读经验,是学好各个学科的基础。“读书”是各类学习的基本功和主要形式,甚至经常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同义词。
有些父母听说别人家都给孩子读故事,自己也买几本来读,但是孩子不喜欢,于是就觉得孩子不喜欢故事,不喜欢读书,“静不下心来”。这是错的。读书适合所有孩子,包括精力充沛的孩子。
孩子可能在某一时段不喜欢某一类书,但不可能始终所有书都不喜欢。 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精华部分都体现在书中。只要你能让孩子接触到足够多样的书,他一定会喜欢其中的一些。
最受孩子欢迎的读物是故事书,不需要多说。
不喜欢童话故事的孩子也是有的,但还可以让他试试科普书。比如少年儿童出版社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都是前沿科技知识,虽然难了些,但家长如果能给孩子读一遍,相信自己和孩子都会很有收获,说不定能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呢。
还有融童话与科普为一体的书,比如丹麦作家卡尔•爱华尔德(旧译“爱华耳特”)的《两条腿》,讲的是原始人在与动植物的互动中不断进化,很幽默,还有点现实主义的小残忍。
因为听不懂而害怕数学的孩子挺多,但大多数孩子都爱听数学家和数学史的故事与逸闻。《汉声数学》讲人类的各种原始计数方法就很有意思。
对语文课不冷不热的孩子挺多,但他们绝大多数仍然喜欢听故事、看故事书。比如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我用作礼品送得最多的一种书。有两个孩子小学阶段读完了这套10册133万字的书,还有一位家长赶在孩子之前饶有兴致地读了一遍。
不喜欢历史故事的孩子,还可以试试自然、地理和博物方面的书籍。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喜欢看草药图谱一类的书,文字少,有插图,可以帮助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当你知道,身边的每一种小花小草都有它的名字时,那种感觉既亲切又神奇!早些年我买过一本《植物的识别》,是写给成人看的普及读物。没想到我的女儿,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也很喜欢。书里说到牵牛花、红薯、蕹菜(空心菜)是一家,土豆、茄子、番茄、辣椒、枸杞是亲戚,她觉得很有趣。——也许“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语)是人残存的天性吧。
很多家长觉得哲学、社会方面的话题太深奥,其实这方面也有适合孩子的书。比如《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谈到死亡意味着什么,男孩和女孩的区别,什么是公平,等等,话题贴近孩子的生活,又往往用故事的形式。我是在女儿五六岁的时候给她读的,一边读一边跟她交流。这一类中还有很重要的性教育书,有机会的时候再专门讲。
刚开始,孩子看见全是字的书就挠头,那么还有绘本、歌谣、漫画书、桥梁书可以选择,让孩子慢慢适应。我女儿入学前能读简单的故事,但还有一些困难,所以还不愿主动读书,除非我们要求。在一年级后的那个暑假,我给她买了一套史努比的漫画书作为生日礼物。没想到,她就是从这套漫画书开始自主阅读的,天天抱着一本,看着看着就大笑起来,还给我们复述有趣的故事。
还不会看书的孩子可以听父母读书,这样可以亲子互动,可以识字,慢慢学会自己读。下文还会说到,父母给孩子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是阅读启蒙的必经阶段。
家长实在太忙,还可以让孩子听读书的音频,尤其是长篇故事。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就是静不下心来读书,他就喜欢运动,喜欢打游戏,喜欢瞎跑瞎玩。那么你可以带他到图书馆或者书店,找一找体育史、运动员传记、电子游戏史、儿童游戏一类的书。
我女儿平时不玩电子游戏,但对我手头的《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游戏》很有兴趣,尤其喜欢《吃豆人》,听我读过之后还把游戏找来玩。
我的意思是说,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不爱看书,但孩子不可能没有爱好;而对于孩子的爱好,不管多么特别,肯定有人写过有趣的书了;找到这些书给孩子看,说不定哪天爱好会变成他的专业,“玩家”会变成“专家”。 实际上,很多电子游戏程工程师都是从玩电子游戏开始的。
可以进一步地说,我们头脑中的任何问题、任何兴趣,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可以从书籍中找到更适宜、更有趣、更正确和深刻的解答。一个人如果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那么首先要养成看书的习惯。
怎么找到孩子爱读的书#
以上说到的书,仅仅是从我随意而有限的阅读经验中举出例子,可能不是同类书中最好的。网上有不少推荐儿童读物的文章, 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根据孩子的喜好选购。
还可以时不时地带孩子去逛书店,或者图书馆。一个孩子到游乐场,不可能喜欢所有项目,但总有喜欢的项目,总能玩得尽兴。开架的书店和图书馆也是这样,总能满足孩子的某些兴趣。而且,那种“读书是美好而正当的”氛围会深刻地感染孩子。很多人的读书习惯都是从书店和图书馆开始养成的。
孩子在书店、图书馆等处看中一本书,你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更多同类的书。孩子完整、仔细地读一本书可能有困难,但泛读同主题的一批书仍然是有益的;再说,以后他还有可能回过头来精读。你可能会担心孩子不喜欢,造成浪费,但对比一下出门旅游和上兴趣班的费用,你就不会这么想了。而且,不喜欢的书、读过的旧书,还可以通过网络折价卖出。
小伙伴、同学之间互相借阅图书也是好办法,可以减少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共同话题,互相交流,形成爱读书的小圈子。
有些老师会在教室中设置书架,让同学定期拿一些书放在那里,交换阅读。如果你孩子所在的班级还没有这么做,可以给老师提建议,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和学校会支持。
有些老师还给学生发 “阅读存折”,记录阅读的书目和字数,很能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主动找书看。我女儿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班上同学一学期读50万字以上的大有人在。
总之,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书籍,接触更多种类的书籍,孩子肯定能找到爱读的书,爱上读书。
孩子至少需要一个书架和一台阅读灯#
书店和图书馆的图书量大,种类也丰富,但不能天天去。给家里添置一个书架,不断买些书,孩子就能时刻与书打交道, 有疑问的时候可以查书,无聊的时候也可以翻翻书打发时间。在没有玩伴和大人陪伴的时候,孩子会时常感到无聊,这就是他看书的时机。
书架还有一种仪式感,能时不时地提醒大人和孩子:该读书了。
因为在意孩子的视力,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坐在桌前,姿态端正地读书。孩子能做到当然好,但很难。家里最好能有两三个人共用的长书桌,孩子在桌前读书时,家长可以陪着读,或者安静地工作(至少不翻看图片,不播放音频和视频)。这样,孩子如果有问题就可以随时问你。比如识字不多的孩子会经常碰到生字,如果不能随时解决,就很难读下去。
孩子也会享受那种跟爸爸妈妈一起工作和学习的“正式感”,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有意义。所以我觉得,两三人共用的长书桌要比孩子单用的所谓“学习桌”好得多。当然,使用一般的桌子时,要给孩子配上可以调节高度并有稳定踏板的椅子。
孩子拿到一本喜欢的书,最喜欢随地一坐就看起来。所以我在书架前放了地毯,还有一些垫子。后来,我的妻子把两个大抱枕系在一起,靠在书架上,就成了简易沙发。 这就成了我女儿最常读书的地方,她的阅读角。
从她五六岁的时候起,如果我们睡午觉,她只好一个人消遣——通常是在自己的读书角随意翻书,可以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看一两个小时。尽管只是随意翻看,但这种耐心也不错啊。
当然,看书也有保护视力的问题。 这是专业问题,建议家长们找一些专业资料来看。我了解到三点:足够时长的阳光下的户外活动,对保持孩子的视力健康最为关键;其次是避免长时间强度用眼,看视频、看书、做作业都要注意间断休息;最后是使用合适的阅读灯。
现在有发光盘比较大、可以自动调节亮度、没有可见频闪的阅读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用。可以在孩子经常阅读的几个地方,各放上一台。这种灯的光照比较均匀,也比较柔和,但光盘大小毕竟还是有限,仍有方向性,所以需要放在身侧;并把室内照明灯也打开,增加环境中的漫反射光。
以上是个人经验,可能有不科学的地方,大家可以结合专业资料斟酌。
一定要给孩子朗读,亲子共读#
有了孩子喜欢的书,也有了合适的硬件环境,最后是“软环境”。最重要的软环境是家长的陪伴,也就是给孩子朗读,亲子共读,陪伴阅读。
家长给孩子朗读,孩子模仿着学习朗读,是孩子学会读书的最基本途径。《朗读手册》的作者崔利斯认为,给孩子朗读书籍是一种简单、高效而且愉快的学习辅导方式。美国全国教育学院与全国教育协会阅读委员会的研究认为,“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 对于朗读的意义和具体方法,《朗读手册》还说了很多,建议家长们看看。
我建议每天安排睡前亲子朗读, 少则半小时,多则不限。家长给孩子朗读,时不时跟孩子聊一聊文中的内容;也让孩子朗读一些,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对于开始识字的孩子,家长和孩子都可以使用指读的方式, 把字和音联系在一起。家长可以挑一些简单的文本,先朗读给孩子听,再一句一句地带着孩子指读。久而久之,孩子就识字了。
很多家长专门买识字卡片、识字软件给孩子识字,但我认为通过朗读识字(专业说法叫“听读识字”)更为轻松自然,也更为高效。 在一刻钟里,朗读可以接触两三千字,字与字连成词,词与词连成句,句与句连成篇,一个连贯、完整、有意义的文本。在同样的实践历程,用卡片和软件大概能“过眼”一二百个字,而且是毫无联系的字,如果每个字头配上解释、词语、声光电效果,那么速度也会大大地降低。
当然,在检测和复习方面,识字卡片和识字软件会是方便和高效的。另有一类兴趣识字卡片,本身不以效率而以激发兴趣取胜。
在朗读过程中相机互动,能大大地提高孩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当你读标题的时候,比如《为什么水螅既能做“爸爸”,又能做“妈妈”》,孩子往往会心急地提问,想知道答案。这时你可以停下来请他想一想,猜一猜。
读到紧张的地方,年纪小的孩子会害怕,甚至请求跳过这一段。这时你可以问问他的感受。然后试着用一种比较平淡语气接着读,再问问他,是不是没有那么可怕了,为什么会这样。我有时候会故意跟女儿开玩笑,用夸张的语气渲染危险气氛,这时候她就会跑过来要我停下来,抢过我手里的书,自己小声地读过这个地方。
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模仿书中有趣的人物,尤其是幽默、夸张、搞笑的地方。遇到这样的地方不妨停下来,跟孩子一起演一演,乐一乐。
总之,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尽量提高孩子的身心参与程度,这也是孩子有多少收获的标志。
补充一点,家长准备朗读的书,首先要是自己喜欢、觉得有价值的, 然后再兼顾孩子的喜好和接受能力。自己喜欢的书,才有朗读热情,才能读得好听,孩子才爱听。如果完全迁就孩子的意愿,或者按照所谓“必读书目”来读,自己提不起兴致,孩子也不可能喜欢。孩子的听读感受很重要,但孩子事先说喜欢或者不喜欢一本书,跟他实际听读时的感受常常不一样,家长要有主见,并且多尝试。
朗读是默读的基础,也是一种陪伴方式#
家长们可能会问,孩子会读书之后,是不是没必要给孩子朗读了?让孩子自己默读是不是更好?
朗读跟默读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不能互相替代。默读是一个人的阅读,常常是安静而沉思的。孩子在学科学习中常常用到默认,包括精读、泛读、浏览等形式。
不过,在学会默认之前,孩子首先要学会朗读, 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这样。如果孩子不能文从句顺地流畅朗读,老是添字,漏字,读破词语,读破句子,就说明他没有理解文意;这时候默认也同样不能理解。如果孩子阅读理解有困难,做题不能理解题意(很多家长把这些现象理解为“孩子马虎”,是不准确的),那么要提醒孩子“读出声来”;同时应该加强朗读练习。
朗读可以一个人进行,自己观察自己,自己欣赏自己;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阅读,有交流和互动。只要家长有时间,不管孩子多大,亲子朗读都有价值。 要知道,在没有电视之前,朗读往往用来安慰孩子、老人和病人,也是很多家庭的一种相处和陪伴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你给他读,当你年老的时候,孩子给你读,这是不是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呢?
小结#
总之,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有很多原因,针对性的办法各不相同,但引导孩子读书,爱上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则是家长的“万应膏”,适合所有孩子。
尤其是亲子朗读,不仅是高效的语言学习形式,也为各科学习准备牢固的基础,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家人陪伴方式,可以终身行之。
插图建议:
- 文中提到的书的封面。有些可以从我的博客下,或参照着到网店、豆瓣找。
- 文中三幅图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