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偷东西的人就是我
孩子班上常丢文具。这些文具有时发现到在垃圾桶,在厕所,在储物柜后的夹缝里……最近“小偷”还给失主留了一张纸条:
家长群里热闹了一阵,“夸”这小偷是“人才”。
1#
我女儿丢过四盒笔,其他零碎物品好像也有,不记得了。
家里有这样的孩子,家长不可能不知道,肯定是相当心酸、无力的。 看了今天这个纸条,孩子的父母恐怕要心碎了。
孩子偷拿东西,做假,说谎,有可能是还懵懂的时候无意做了类似的事情,然后被父母严厉对待、贴标签、不信任,然后形成的心理症结。 尤其是父母情绪上的过度反应会使这类事情变得有“魔力”——让父母失去常态的魔力;孩子往往是通过大人的脸色和语气来定位一件事情的。 同学的孤立则会让孩子有意无意地想挑战,获得控制感。
我小时候有一个堂侄,跟我年纪差不多。跟他一起上街,他会从五金店顺几颗钉子,出门问小伙伴谁想要。大家都讨厌他,不理他,他随手就扔掉了。 他的父亲平时打他打得很凶,没有用。
尽可能不要吼叫打骂,没有意义,反倒会认证、强化孩子期望的那种“魔力”。不信任,老盯着孩子,检查他的东西,审问他,发现一点问题就抓住不放,也只会加重“玩心跳”的潜意识。 家里玩不了就到学校玩,在家里挨打就到学校拿同学的东西出气。
如果自己没有太多办法,可以找心理辅导。学校应该有心理老师。或者找更专业的机构。 青春期以前应该还算好,对父母还有单纯的依赖。 当然,如果环境宽松,没有形成扭曲的认同,长大了也可能逐渐忘掉。
2#
平时给孩子一些台阶下。 比如发现孩子拿了钱,就说:“你想去买冰激凌啊?走,我们一起去买。” 回来一边吃冰激凌,一边带他到放零钱的地方,跟他说:“这是家里的零钱,想买东西就拿一张,不要拿太多哈。拿了跟爸爸妈妈说一声就好。” 以后即使发现孩子偷拿、多拿少报也不要过激反应,但你可以半开玩笑地抱怨:“这零花钱长腿了呀,这么快就没有了。”
爱拿同学文具的孩子,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可以提醒他:“最近不错,给你一点奖励吧。有没有想要的文具啊?明天去看看同学的文具有没有你想要的,我给你买一个。”
总之,是给这些事情祛魅,让它们变得平常、平淡,变得不好玩。
3#
我女儿看动画片是自己用定时器定时,有时你能明显感受到看的时间比约定的长。如果你“审问”听,她必定是不承认的,还会跟你争。 如果你跟她开玩笑说:“这闹铃今天好慢啊,睡着了吧?”她反倒会说:“好吧好吧,那我一会就不看了。”相当于承认。 耍一点小心眼是人之常情。而一旦被“定罪”,就成了一个尊严问题,非赢不可。
4#
后来有些家长说,可以报告老师,让学校查看摄像头,等等。 我敢说,是哪位同学做的,老师、学校肯定一清二楚。但是老师、学校似乎没有义务,也不应该随意公布出来。毕竟,这么大孩子做的事,很难定性,定性、公布有害无益。也许只能等待,让孩子慢慢调整自我认识。
当然,如果那位家长觉得孩子丢的东西比较贵重,学校是有义务协助找回、索回的,但不等于应该说出是哪位同学做的。